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3d烫金机

  “我有一个梦,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走过去,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6月23日晚,西南大学光大礼堂,一个师生们十分熟悉而又敬仰的身影——由该校青年大学生饰演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现在舞台上,用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说出著名的“禾下乘凉梦”。

  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青春”

  《问稻》编剧段晴介绍,话剧全部取材于西南大学杰出校友袁隆平的大学生活和科学攻关的真实故事,将反映袁隆平人生轨迹的历史线与表现青年学子面对各种困惑坚持科研攻关参加“挑战杯”竞赛的现实线巧妙串联,双线叙事,生动表现了“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青春”;全剧以“问道学者人生,引领青年思想”为主旨,共分为“问星空”、“问青春”、“问友谊”、“问爱情”、“问梦想”、“问时光”六个篇章,以富含哲理的叩问带动诗意的情节发展,交织着人生的强烈共鸣,艺术地再现了袁隆平传奇而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生动地体现了在袁隆平奋斗精神感召和引领下的当代青年学子寻求幸福之道、人生之道、信仰之道的向上向善、奋发有为的青春风貌。

  “科学家,尤其是依然健在的科学家的剧不好写!”,该剧策划、艺术总监之一的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劲松介绍说,编创一部反映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奋斗历程的话剧由来已久,曾经列入在去年西南大学办学110年暨合并组建1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学校也由实验剧社编创了微短剧《袁隆平》,并在去年年底演出,受到好评。但对于一个农业科学家来说,袁隆平一生都在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攻关,其知识分子的执着精神和攻关历程令人感动和崇敬,但没有过多的戏剧性冲突或情节性故事,要用常规故事性话剧表现较难。经学校同意,邀请了来自北京的知名编剧、诗人段晴担纲,由夏迎新导演,曲作家李力编曲。经过校方与编创人员多次研究,决定以诗境话剧方式呈现,通过六问——将一代大科学家的梦想追求与参加挑战杯的大学生团队进行诗意的“对话”:当代大学生也在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也有着自己的青春、爱情、友谊的不同的感受。当遇到迷茫、焦虑、不安之际,是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怀唤醒了自己,激励了自己!

剧情真实:袁隆平的小学、中学、大学在重庆度过

  “我兄弟五人,皆以出生之地命名:哥哥隆津,三弟隆赣,老四隆德,五弟隆湘我生在北平,所以叫隆平!”剧中,导演通过声光艺术定型,让老、中、青三个“袁隆平”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跨时空互相追问和对话。“我不到1岁,就赶上了"九一八",父母带着我们先出江西德安,客居湖北武汉,1938年武汉沦陷,举家再迁湖南、重庆!”……关于袁隆平的真实人生经历,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潘洵教授说,剧作中这些对白和故事,都是真实的,学校档案馆还保存有袁隆平当年的学籍档案。该剧作主要依据《袁隆平口述自传》和学校去年校庆前推出的《袁隆平传》。袁隆平于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9年8月,袁隆平随父母来到重庆,并先后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袁隆平到武汉,先后在汉口博学中学、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1949年8月考入位于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者之一。袁隆平于1953年8月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本科毕业。袁隆平是西南大学的“正宗”校友。

  潘洵介绍说,剧中写到袁隆平喜欢拉小提琴,是游泳健将,还曾考上空军,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事实。袁隆平曾在读高中一年级的1947年暑假,就获得过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1952年,贺龙元帅主持西南地区运动会,袁隆平拿了川东游泳比赛第一名,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参赛。“成都小吃又多又好吃,我吃多了,把肚子吃坏了,影响了比赛的发挥。只得了个第四名。而前三名都被吸收进了国家队,我就被淘汰掉了,要不然我就会变成专业运动员了。”剧中的“袁隆平”这样自白到。“这也是真实的,”潘洵介绍,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不少爱国青年都踊跃报名参军,保家卫国,袁隆平也报名招考,当时,空军从西南农学院800多名学生中选拔飞行员,只有8个人合格。袁隆平被选上了,让他参加空军预备班,并参加了庆祝八一建军节晚会,原本第二天就要去空校正式受训。但后来国家考虑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更重要,所有通过的大学生都退回,继续留校学习。

  袁隆平奋斗精神深深影响当代大学生

  1964年7月5日,历经千辛万苦,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袁隆平继续坚持试验。1973年,袁隆平领导的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成功!

  剧中,“袁隆平”和助手、学生一道寻找“不育株”,冒着台风,用门板抢秧苗,秧苗被毁,袁隆平奋不顾身跳进枯井抢抓秧苗等情境,使观众深受震撼。通过技术处理的舞台上,挑战杯小组的大学生也在回顾起这个故事,决心向袁隆平爷爷学习,困难再大,也要埋头攻关,最后挑战杯取得胜利。

  运用全息技术,87岁高龄的袁隆平精神矍铄,“亮相”舞台

  金黄的稻浪化为浩瀚的星空……87岁高龄的袁隆平“真身”出现在舞台上,讲述自己的超级杂交稻新进展,讲述自己的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又回到了母校?观众中发出一阵惊呼,随即礼堂里响起一阵掌声!

  其实,袁隆平并没回来,不久前,该校副校长丁忠民率剧组部分编创人员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拜访了袁隆平,并在现场录制了画面。然后通过3D全息影像技术,让袁隆平“站在”舞台之上。

  据介绍,话剧,大量采用了声光电技术,开场和结尾的短片通过高清投影再现,看话剧如同看电影一样,既视感很强。

  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 李一鸣 通讯员 郑劲松 刘汭雪

  原标题:87岁袁隆平“再回母校”,西南大学原创话剧《问稻》成功首演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